人與人最恰當的距離是彼此互不傷害又保持溫暖
http://dailynews.sina.com 2019年09月16日 03:22
來源:末那大叔
原標題:微信社交潛規則:靠譜的關係,都有點冷淡
最近有一個綜藝《各位遊客請注意》,講的是明星和素人組團去旅遊。
10個陌生人聚在一起,怎麼聊天便成了最大的問題。
一上車,陳學冬就說:“羣裏聊的非常的熱絡,見面就一定十分的尷尬,現在年輕人都這樣。”

陸陸續續等團員們都來了,果然特別冷場。
陳學冬尷尬地擡手想要打招呼,對方卻害羞地快步走過。

這種尷尬,可以說是成年人社交裏,最爲真實的寫照。
不會迅速跟別人熱絡,見了面後能不說話就不說話。
能在微信上解決的問題,絕不面對面談。
和陌生人可以海聊,跟“認識”的人卻無話可說。

從前交朋友,都是由淺入深、循序漸進的。
但自從開始用社交軟件,網友和真實朋友的界限模糊起來,便漸漸忘了怎麼相處。
以爲在朋友圈點個贊,便是“參與過對方的生活”;
在微信裏秒回、說聲晚安,便是增進友誼的一大步。
前段時間有個微信好友,連招呼也不打,就說要來公司找我,要讓我請他吃飯。
我微信裏朋友比較多,但卻沒有給他備註,於是我一頭霧水地問:
“請問你是?”
他反倒熟絡地說:“咱們不是朋友嗎?你還給我點過贊呢。”
我登時就感覺很尷尬,再沒回復,雙向屏蔽了彼此的朋友圈。
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:心理舒適區。
意思是當有人闖入我們的心理舒適區;
人們會本能地後退,與之保持一定距離,來守衛這塊領土。
突如其來的“友誼”,只會讓對方感到害怕和措手不及。
遇見太過着急的關係,反而會想保持距離 。
相比微信裏無話不談,我真的開始懷念小時候的友誼:
不用刻意寒暄,也不用考慮如何開場;
一句不見不散,就能等上對方一天。

兩個人的關係是怎麼疏遠的?
很多人在失去後都沒法給出答案。
但我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漫畫:
有兩隻蛋在沒孵化前,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。
它們互相陪伴,無話不談,一起憧憬未來。
但三個月後,令人意外的是,它們分別孵化成小鳥和鱷魚。
雖然感情基礎還在,但卻相處的越來越吃力。
鱷魚喜歡吃肉,小鳥喜歡吃蟲;鱷魚生活在水裏,可小鳥卻天生不善水性。
時間長了,兩人越來越沒有共同話題,開始漸行漸遠。

在現實生活中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,有自己的路要走。
當初因爲某件事相識的你們,未必適合未來的彼此。
就像張學友在歌詞中唱到;
“只因人在風中,聚散不由你我。”
最怕的就是有些人再見面,卻已經找不到當初的樣子。
幾句話過後,就只能是無盡的沉默,關係越來越淡。

微信聊天,遇見不喜歡的人可以選擇拉黑或者刪除。
現實中相處則沒有這麼自由,我們常常會遇到三觀不合的人。
認識的讀者蘇蘇,做什麼事,總是太過於關心他人的感受。
在一次聚會中,酒過三巡有人卻對她說:
“你一點主見也沒有,總是隨聲附和。”
蘇蘇無力反駁,也越來越不願意參與到大家的討論中。
常有人說,社交冷淡是當代年輕人生活的常態。
實際上,是因爲有些情緒,說了沒人理解,也就索性不說了。
長大之後,也更不想浪費太多精力去維持一段感情。
麥兜說,並不是所有事都能像荷包蛋一樣,拌着拌着,就又都聚到了一起。
成年人的默契,就是心照不宣的疏遠。

人與人最恰當的距離是彼此互不傷害,又能保持溫暖。
《四個春天》中,父親母親經常會一起散步,一起種花草;
在房間裏,母親跳扇子舞,父親拉二胡。
但更多的時候,他們都是各忙各的,互不干擾。
夜晚時,兩人在兩個相隔的房間裏,母親裁着衣服,父親練着歌。
“適時的冷淡,是爲了保持長久熱情。”
這種“有點距離”的關係,相處起來才不費力。
話說多了,超過了該有的界限,就會給對方帶來負擔,自己也很不舒服。
相處中的距離感,不只是尊重對方,也是珍視自己。
若不能很好的把握這個度,就很難維繫這段感情。

人就像寒冬裏的刺蝟,互相靠得太近,會被刺痛,彼此離得太遠,又會感覺寒冷。
我們都維持着既定的規則,在合適的距離裏,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。
所謂舒服的感情,是你聊起任何話題,對方都能聊得下去。
不管是用視頻還是用語音,甚至文字都不會影響你們的關係。
如果你也有這種,不會被距離影響的友誼;
無需任何言語,你們就是彼此互懂的人。
而這些用真心得到的感情,無論歲月如何,也依然長久又深情。
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@新浪女性(微博)
- 【關閉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