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治水无法因应强降雨 立院建议发展海绵都市
http://dailynews.sina.com 2018年09月23日 20:33 中央社即时
(中央社记者王承中台北24日电)823豪大雨成灾,"立法院"法制局研究指出,因应气候变迁豪雨成灾,应改变传统治水思维。传统治水是建造水道,未来宜改为由土地与水道共同容纳洪水,发展为海绵都市。
根据"立法院"法制局9月提出的「土地开发案宜自备滞洪池之研析」报告指出,近年来全球气候变迁,短时间内强降雨频繁发生,以传统筑堤工程作为防洪手段已无法因应,并且由于都市高度发展,土地过度开发造成降雨入渗减少,以致于豪雨一来就会经常形成洪水而致灾。
报告指出,传统治水思维是线的治理,以建造水道概括承受洪水流量,今后宜改为面的管理,尽可能由土地与水道共同容纳暴增之洪水,发展为「海绵都市」,减轻水患威胁。
报告指出,经济部水利署表示,将修法要求公共设施兼具滞洪功能,拟规定超过两公顷的新开发案须有低冲击开发方案,如需自备滞洪池。两公顷约相当于6050坪,设滞洪池似尚属可行,但未来如要推动民间新开发案也必须设置滞洪池设施,建议附带若干奖励措施,以增加配合意愿,充分落实滞洪功能。
报告指出, 为使滞洪池设施同时兼具社区绿化与美化作用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,避免淤积、脏乱而滋生蚊虫,甚至沦为嫌恶设施,事先宜进行相关评估作业,以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注重生态保育,并且宜结合志工认养机制,使其永续维护。
报告指出,防洪规划设计应开放民众参与。政府在推动滞洪池防洪规划设计阶段,应积极引导当地民众参与研究讨论,比较不同方案的差异性,透过教育民众与社区营造的努力,有助形成共识并达成最佳防洪规划。而台湾目前已有智慧型水位计结合物联网应用于都市防洪感测预警,值得持续推广。(编辑:苏龙麒)1070924
- 【关闭】